八月的半个月亮,没有六便士
条评论《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
“所谓的自由,就是被人讨厌。”
近期读的一本涉及到心理学的书籍,提出的一些观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的理念背道而驰,但是有的观点说起来很奇怪却很容易让人捕捉到其中的真实性。
我们当下的态度会决定我们的人生,有的人悲伤是因为他想让自己悲伤,有的人故意对过去念念不忘——悲凉和眼泪并无法增加我们个体生命的厚度,自我沉湎也无法让所有人一直对你的情绪小心翼翼,其实有时候有能力走出来,但是就是走不出来才会让自己更像一个“局内人”。
我们长久沉溺社交,又自我封闭,忙着快乐与痛苦,忙着应付这个世间的琐碎,大多数时候我们好像并不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没有研究过阿德勒的心理学,但我觉得这本尊崇他学说写成的对话能够让挺多人“窥伺”到自己心中的一些角落,会记起很多已经好多年不曾问自己的问题。
而于我而言,这本书了打破我一些固有、惯性的思维,但是还没有到能改变我看这个世界的方式的地步,但是怎么说,质变也是以量变为前提的,生命中一些隐匿的脉络,有很大几率会影响到以后的人生。
《刀锋》毛姆
这是读到的,毛姆的第三本书。
书中的主人公叫拉里,是一个“极致”的人,世界上很多人会偶尔思考生命的意义,但是不会经常,因为要生活,但是拉里把思考人生当成了自己的人生。
拒绝一份好工作,拒绝自己的未婚妻,拒绝去学校读书,整天泡在图书馆里看书,看到麻木以后去矿场工作,再看书,然后去各地旅行寻找答案。
如果有物质的支持,那这大概是比较惬意的人生,但是拉里的“物质”可能只限于“活着”。
我总是羡慕一些人,他们永远在做我做不到的事情;也羡慕一些人,他们总是比我有更多的勇气为自己的人生下定义。
实力和勇气,有时候我都不具备,实力需要足够努力,勇气需要完全放弃。
极致两个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太难了,于是祝福每个“拉里”,哪怕活得没有姓名,哪怕结局可能一败涂地。
人生本来就该由自己定义,而不是时代代为选择,穷困潦倒可能比衣冠楚楚更加幸福。
《彷徨之刃》东野圭吾
这本书严格来说应该不是一本推理/悬疑的小说,而像是把一个案件写成了一本书。
内容是一直都争议不断的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当受害人的家属觉得法律不够公正时,很可能会将自己变成这个事件的审判者,然后被法律制裁。
看的过程比较沉重,即使没有经历也非常能最大程度地感同身受,然后代入“如果我是这位父亲”,可是回到现实就知道这些“如果”都是无济于事。
跟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和《恶意》很不一样,这本书是一种直叙的纯粹,读的时候不用去猜测凶手的名字和故事的结局,因为一发生就知道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