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因为人生三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品了许久,只算是读懂了第二境,知道人生在世,“努力”二字。

于是就有了《人间词话》的拿起和放下,拿起的时候,以为能读懂,放下以后,才知道这个书我还读不了。从那以后,就没想过再拿起。

去年在群里聊天,说起这本书,才知道叶嘉莹写过一本《人间词话七讲》。兴冲冲买了,囫囵吞枣读了两讲,心一直没能静下来,觉得太浪费书,于是搁置到了今天,才把后五讲读完。

“人生三境界”

不能说记住了叶先生的每一句话,但是好歹解了最初的疑惑。

人生三境界,就我的理解而言,第一境是最难的。“衣带渐宽”不难,执着地追求、不懈地努力而已,至少有了一个方向;第三境也不难,只要保持着第二境的状态,第三境总是可以达到的,若是达不到,那便这一生都在第二境,也是幸福的。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叶先生说,王国维的“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我们对于金钱 名誉 地位的追求,不是我们“为个人的、世俗的、一己的得失而生活”,是我们超越遮蔽在我们眼前的这个社会的一切诱惑,超越以后,才能看到理想。

但若我的这棵树并没有什么叶子,无论西风来不来吹,都无法凋落一地的树叶,无法让我独自走上高楼,望尽我的人间呢……

我在的走的这条路应该是努力让叶子长满这棵树,然后期望通过“衣带渐宽”来让这棵树开出花朵的路吧,我的世界没有那座高楼,即使有,也是时隐时现,很快就会被时间踏碎。

人生三境界,如果能勘入第一境,那么第二境便是水到渠成,第三境也不必太过强求。

陈曾寿的《浣溪沙》

从小学开始学诗词,听过的人名很多,真的没听过陈曾寿,更没读过他的《浣溪沙·修到南屏数晚钟》。

修到南屏数晚钟,目成朝暮一雷峰。纁黄深浅画难工。

千古苍凉天水碧,一生缱绻夕阳红。为谁粉碎到虚空。

初次读来,觉得最后一句很是另类,看完叶嘉莹先生的解读,便觉得陈曾寿在这首词里把自己最幽微、最隐曲、最难以言说的感情都道尽了。

“数晚钟”是一声一声的钟声,是陈曾寿内心的寂寞和哀愁,“目成”典故出自《楚辞》,是一种感情的投注,“天水碧”是南唐灭亡前宫中染出的丝绢,预示赵宋将灭南唐,“缱绻”双声叠韵,是缠绵不断的感情,“为谁粉碎到虚空”是雷峰塔的倒塌与词人的梦碎。

很少有人能像叶嘉莹先生一样,把一首词掰碎了讲,也唯有这样掰碎了,才能从每一个字中品出词人那刻的心境吧。

读这本书之前,并没怎么读懂过诗词,读完这本书,好像懂那么一点点了,至少收获了一首《浣溪沙》,把韦庄的五首《菩萨蛮》串成了他的一生,知道苏东坡也曾写过“不怎么样”的词,发现世界上有一位迦陵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