蝲蛄 欧维 信
条评论阅而不笔则罔,笔而不阅则殆。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死亡是一桩奇怪的事情。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假装它并不存在,尽管这是生命的最大动机之一。我们其中一些人有足够时间认识死亡,他们得以活得更努力、更执着、更壮烈。有些人却要等到它真正逼近时才意识到它的反义词有多美好。另一些人深受其困扰,在它宣布到来之前就早早地坐进等候室。我们害怕它,但我们更害怕它发生在身边的人身上。对死亡最大的恐惧,在于它与我们擦肩而过,留下我们独自一人。”
如果一个人衰老、顽固、不懂得新兴的事物,抠门、无理、只懂得怀念过去,大抵是不会受到谁的欢迎的,那么如果他有了想死的念头,也是可以理解的。欧维是这样一个大爷,五十多岁的年纪,在自己小区里管东管西,不让人开车进小区,对那些先进事物嗤之以鼻,当他失去了妻子又失去了工作以后,他只想死去。可是死亡,其实是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当你跟这个世界有了长足的牵扯之时。
欧维尝试自杀六次,上吊、卧轨、服毒、开枪自杀……可是几乎都被那些闯进他生活的人打断,他觉得恼怒、无计可施,可是他知道在那几刻,打断他的事比他的死亡重要,于是他打算继续活一段时间,然后准备下一次死亡。
这本书的书名很丧,内容很暖。
我想,刚开始读这本书的人是不会喜欢欧维的,因为他具有一个让人讨厌的人的很多特质,但是读到最后,总是会被这个老头感动,因为他带给这个世界很多温暖,那些固执和苦难,都是事出有因,我们不曾见过他的过去,但是幸而听闻,所以愿意理解,想要接近,直到抛却偏见。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被很多人讨厌,但是那些人依旧是那些人,他们的经历无人知晓,那些经历塑造成的他们,也不应由这刻看到的他所界定。
在书里看过形形色色的人物,作者告诉我他们是怎样成为他们,然后就觉得那些举动都是可以理解的了,可惜生活中我们总是错过一些时刻,所以产生一些误解,长久的误解变成长足的偏见,偏见又变成自我解读的谣言。
我们在现实世界的“恶性循环”,很幸运不会在一个故事里出现。
“问候索雅,感谢她把你借给我‘3小时26分钟’。”
《信》
“没有歧视和偏见的世界,那只是想象中的产物。人类就是需要跟那样的东西相伴的生物。”
想读东野圭吾的书放松心情,没想到却读得格外沉重。
不是一本悬疑小说,也不需要猜测凶手,刚志为了供直贵上大学,入室抢劫,在被主人发现后选择杀人灭口,然后被抓,被判无期。在监狱的刚志每个月会给直贵写一封信,在那个围墙里的世界,直贵是他唯一的慰藉。
直贵很感谢一直以来供他读书的哥哥的付出,但是哥哥入室抢劫杀人的行为和入狱后寄来的一封封信件,让他本就艰难的生活更加难以维持,被辞退、被嘲笑、无法追求梦想、无法和喜欢的女生在一起……
东野圭吾从没想过刚志能够被谁原谅,他想要探究的“歧视”是加害者家属在这个社会上承受的。
故事不新颖,但是直贵的社长跟他的几段对话让我印象深刻。
那时候直贵已经成了家,有了孩子,他们家庭的“秘密”被人发现,传播,周围人远离热门,小区和幼儿园的孩子都开始疏离他们的孩子,一开始他们选择“堂堂正正”地面对,而社长说“你们选择了一个更为简单的一条路去走”,直贵不理解,他明明受到那么多不公平的待遇,但是依旧要若无其事地面对,连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都要遭受别人异样的目光,这怎么会是一条简单的路呢。
因为直贵只代入了他自己,并未代入旁人。
周围人对于直贵哥哥入室抢劫并杀人的事情感到惊恐,并害怕直贵也是这样的人,难道不应该么?为了自己的家庭和小孩,远离直贵一家是正常的决定,即使那样会让人觉得不近人情,直贵所谓的“堂堂正正”,让远离他们的家庭变得不那么友善,可能也让那些家庭有了一些愧疚感。
即使直贵一家“堂堂正正”修复了和邻居的关系,顺利建立了交往,那么心理上负担更重的是谁呢?是那些接受了直贵一家的人,直贵他们只需做自己就行,但是他们偶然的言行可能都会成为周围人恐惧的来源。
所以社长说直贵他们选择了简单的一条路走,可是什么又是艰难的路呢?当然是找个地方重新开始隐瞒一切。那样的话只有直贵一家背负着真相,但是当真相被戳穿以后,那些眼光会更加锐利而尖刻,可这些都是隐瞒了真相的直贵一家需要承受的,那些流言蜚语的传播不会让任何人觉得愧疚,这才应该是加害者家庭应该选择的一条路,而这样的路,也是一种对想要犯罪的人的一种警醒:想想你的家庭和家人。
原来有些看似简单的决定,可能都经历了千回百转和深刻的教训。隐瞒有时候是让人找个借口苛责,继而让被苛责的人心安理得的一种方式。
《蝲蛄吟唱的地方》
这是我最近读到的一本最好看的书。
作者的文笔很好很好,那些文艺性的描写,不会让人觉得矫情好突兀,只让人惊叹于这样画面居然能用这些文字完整地呈现。
“时间在行星和恒星周围加速、弯曲,在山上和山谷有所不同,同空间交织在一起,可以像海一样弯曲、隆起。物体,不论是行星还是苹果,坠落还是绕轨运行,都不是因为引力作用,而是因为它们坠入了更大质量的物体造成的光滑的时空褶皱中——如同陷入池塘的波纹中。”
——这是作者笔下的相对论,而我从中感受到的是那一刻基娅注定无疾而终的爱情,还有引发的对于相对论的一丝好奇。
这本书分两条线,一条线是一宗看似是谋杀案的案件,另一条线则是基娅的一生。
基娅的父亲是个渣渣,把她母亲骗到手,开始家暴,她的母亲精神恍惚离开了她们,接着是基娅的哥哥姐姐们,最后是她那个父亲,湿地的屋子里只剩下基娅一个人。
她会总是盼望母亲能够回来,也幻想过钉子插进脚底的时候父亲会来救她,但是一切都是幻想,她一个人生活,除了这片湿地,无人陪伴。
她被镇上的人称作“湿地女孩”,她只上过一天学,便被这个充满嘲笑与歧视的世界逼退,她躲避所有人,只是与湿地为伴。
十三还是十四岁的时候,泰特开始教她认字,慢慢地她知道了离开的每一个家里人的名字,开始念诗,开始标记她这些年来收集的标本,在她二十几岁的时候,她出了几本书,成为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生物学家,两条线逐渐交织在一起——她面临一场谋杀案的指控。
在基娅的成长过程中,她感受到过母亲和哥哥的爱,仅在六岁以前,六岁以后,他们全走了,留下了她和她的父亲。从那里后她没有了亲人,只剩下老跳一家好心人,还有后来遇上的泰特,她挣扎在无人的湿地,渴望陪伴和分享,但是得到的是一次次的背离和失去,二十余年的生活经历让她长成一个不需要别人的人。
当她在法庭面临指控后,已经回来跟她相认的哥哥对她说:
“我知道,你有充分的理由恨所有人。我不怪你,但是……”
但是基娅告诉他:
“那就是所有人误解我的地方,”她抬高了声音,“我从来不恨他们。是他们恨我。他们嘲笑我。他们离开我。他们欺辱我。他们攻击我。好吧,这都是真的。我学会了离开他们生活。没有你。没有妈妈!或者任何人!”
没有人知道六岁就开始跟发疯的父亲生活在一起的艰辛,也没有一个人关心过她凌晨在沙滩寻找贻贝求生的苦难,也没有人体恤她被背叛后的痛苦,那些人只是将所有过错推给她,她从来不曾伤害任何人,但是他们却一厢情愿地认为基娅恨他们。她也曾想融入人群,但是没有人允许,大家只觉得她是一个没人管教的“垃圾”,并呵斥接近她的人和给予她的善意目光。
还是万分庆幸基娅拥有一个好的结局,即使历经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