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26读完《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以后,一直没有去找一本新的书开始阅读之路,总感觉二月看的这四本书还未“消化”,总是会冒出一些想法,又很快划过,想着如果再拖延症的话,下一本书也是看不下去了,习惯了对自己的这段旅程有个交代,于是上周连看五本言情小说以后,终于能说服自己的大脑“你已经休息够了”,然后开始打字写下2月的一些想法。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不太喜欢接触专业类别的书籍,怕得到很多无法实践的方法论,心理学书籍其实接触的第一本是《被讨厌的勇气》,读完就不记得很多东西,只记得“他人的课题”和“自己的课题”,深以为然却迟迟无法付诸实行。2月看的“蛤蟆先生”和“聊聊”比“勇气”多了一些专业性,出现了“心理咨询师”这样的角色,相比之下“蛤蟆先生”更加好读一些,以柳林风声里面的动物蛤蟆为主人公,讲述他在心理咨询师苍鹭处的十次心理咨询,从抑郁到乐观,从自卑到自信,苍鹭问了蛤蟆很多问题,是这些问题的答案和过程中蛤蟆自己产生的思考让他发生改变。心理咨询师不会帮你做决定,他会抛出很多问题,让你思考,从思考中看懂自己,然后自己做出改变,这是两本书的共性所在。“聊聊”是“蛤蟆先生”的进阶版,作者自己就是一位心理治疗师,但是她同时也在看心理治疗师,这本书用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包括作者在内的五位来访者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心理治疗师的治疗过程。穿插的不同来访者的故事让我一度想要弃文,但还是读了下来,可能也是想“靠近”一下专业书籍,拓宽一下自己的阅读面。

在读这两本书的过程中,作者通过身份之便借治疗师之口问出的问题,大多数我都自问过自己,有的问题显而易见,有的问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有的事情我自己知道一直在犯错,我也知道应该如何改正,但我并不想改变,我想人是非常复杂的生物,更多时候不是“直来直去”,而是“千回百转”。我们很少有时间“拆开自己”,询问很多本该知道的答案,我们越来越惧怕思考,这个世界让我们将自己“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压缩得越来越小,越问,问题就会越多,问题越多,解决问题花费的时间就越长,然后就会意识到现实世界留给自己休息的时间越来越少,于是“沉溺”成为一种代替的方式。

我会看完这两本书,尽量多问问自己,但是不强迫自己找到答案,也不强迫自己改变“错误立场”,毕竟“改变”并不是我阅读的初衷,扩大“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才是,偶尔从书中得到一些启发,想到的时候会去付诸行动,但是这些想法现在像一阵风,可能改变行进的速度,但是不改变行进的方向,也有时候会胡思乱想,期待又恐惧一场“飓风”的到来,但又知道人生短暂,而岁月漫长。

Ps1:“聊聊”中出现的病人朱莉,她在弥留之际做出的一些选择让人非常敬佩,“努力接触这个世界”的做法让人感动,“铺开自己增加与这个世界的接触面”会是让我们的时间流速变得缓慢的一种方式,“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有一天觉得万物可爱,是因为自己开始珍惜这个世界的声音与颜色。

Ps2:“聊聊”中说到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让人印象深刻,关于父母在未成长的孩子中的“权威”与无法抵抗,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父母就忽略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的想法,“爱”刚开始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至少在“ta”领悟之前。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失而复得和从未拥有哪个更让人无法忍受,总有人以“爱情”作为命题,而“阿尔吉侬”以“智商”为命题。从智商68到185再回到68的世界无人“探访”,阅读这本书,看查理的日记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我看过顶峰的风景,我依然在沼泽里生存,我触及过人类知识最顶端的灵魂,谁也不是我,我看我都是隔岸观火。”

也有人将查理的一生理解为我们自己的一生,从懵懂的幼年到懂得很多的中年再到无能为力的老年,我们也是用如此的“线条”走完自己的一生,我们想要抓住的最终都会从时间的指缝流走。我们生而为人,从出生就知晓死亡的命运,那么来这个世间一遭,什么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呢,或者人生本就不用刻意赋予意义,无意义也是一种意义。

从旁观者的世界看查理的一生,然后试着跳出自己人生的时间线看自己的一生,不知道不同的人是否有不同的启发。

《萤火虫小巷》

讲述在14岁成为挚友的凯蒂与塔莉的友谊故事,是一本可以让人读到停不下来的小说,可读性很强,启发性不多。